對使用語言,第一次產生了實感


文章系列介紹

我的從零開始泰文學習之旅。

直到上研究所後,我才對運用「英語」有了實感。對許多人來說,包括我自己,英語有時儘是單字和文法的曖昧糾纏,「時態」、「代名詞」、「祈使句」……等,數不清的中文名詞總是搶在真正的主角之前,霸道地入駐我的腦袋。而單字量就像小學生對水彩顏料數的爭鬥一般,儘管多,卻不見得真正活用。如果不是研究所匯集天時地利人和,給了我反思的機會,恐怕我會一直將英語視為學科下去。

研究所裡頭,不光是日常課程,外生理所當然地也會像台灣學生一樣,選定指導教授並在教授的實驗室裡學習。這樣的生態促成了許多使用英語溝通的場合,如:基本的日常招呼、討論、工作坊、成果發表……等。並且,基於統一與方便,溝通的對象除了外生以外,也包含同組或同實驗室的台灣學生。一開始,我和我的台灣同學們總是對用另一種語言說話感到彆扭,但隨著課程一週週地推進,我們也開始習慣將英語當作單純的溝通工具。

比起在意單字與文法,「將想法傳達給他人」才是溝通的首要目的。也許是環境使然,但在討論的過程中,根本就不會有單字與文法的糾察隊,大家都願意理解、等待你發言。這並非說明單字與文法不重要,但過度在意的意識形態而導致溝通不順,才是真正的本末倒置。這項得來不易的反思,極大地影響了我在日語、泰語上的學習。比起糾結於考試的成績,我更喜歡思考「學習這項語言能夠替自己帶來什麼」,並運用到生活中。

去年十月,全班參訪客家博覽會的展場紀錄。

很驚喜地,這學期的專題課上,我們這組有一位來自泰國的同學加入。雖然我很想用泰語和他溝通,但無奈學習時日尚短,遠遠還不到可以交談的程度,所以最後,我們仍是用英語溝通。我和他分享了我目前的學習進展,從子母音、單字、學習筆記到一段拼湊出的破碎話語等,無所不談,而他也很驚訝能夠在異鄉遇見學習他的母語的人,更對我的認真程度感到佩服。又有一次,在參加講座的時候,我在簽到櫃檯遇到對簽到流程感到困惑的同系、大學部泰國同學,我很想用泰語告訴他簽到方法,但英文仍然下意識地搶先脫口而出。這是我學習泰語為止,最深刻感受錯失機會的一次,因為難得需要的單字,我恰好都會。

論學習語言帶給我的收穫,或更膚淺地說,立即而實質的好處,日語讓我可從無數優秀的日本設計案例、美學價值觀中借鑑、學習,甚至連UX領域談的「感性工學」,也是日語的學術資料最豐富。並且,對於感性工學來說,還有非使用原文閱讀不可的理由。未學過日語者看感性工學,恐怕很難從字裡行間體會作者每句話間,表達出的立場與情感細微差異(nuance / ニュアンス)。因為,這種差異並非來自文法與單字,而是來自於日本文化、社會、價值觀。如果將文件單純地轉譯為英文或中文,這些細節就會不可避免地遺失,因為這兩者中,先天就沒有在句中嵌入情感的迂迴構造。

專題課和外生一同參訪南門市場,看見許多好吃的美食!(雖然圖中的同學並不是外生👀)

雖然我現在仍不清楚學習泰語能夠替自己帶來什麼,但至少學得開心、接觸許多新的事物(例如介紹泰國美食的Youtube影片和好聽的泰語歌!),同時也創造了一種和陌生人聊天的契機。另外,練習寫泰語也挺新奇的。泰文不像中文或日文,以方正架構為主,要和過往的習慣反其道而行、寫得好看,需要一定的意志力。

也許有一天,我能夠用泰文寫文章、向他人說明設計概念。但在那之前,我得先好好跟那本厚的如磚般的單字書打好關係。

用chatGPT加速泰語學習

我客製化了專用GPT,可拆解說明泰語單字並提供例句!

立即交談

追蹤我的IG帳號@chengyi_hsieh

我的最新動態都在這裡!

追蹤

RECOMMEND

PROMOTION

用Figma做設計從未如此輕鬆

利用Spaciiing(plugin)一鍵調整間距、畫箭頭、製作樣式文件

暸解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