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子過的真快。轉眼間,該是時候將尚未完成的這一系列文章,添上最後的一筆了。
👉
老樣子,在文章開始前,需要註明本篇文章僅是我的個人經驗與心得。碩二的生活與各個教授的指導風格、行程安排更加地綁定,所以實際體驗有高機率會不同,但我盡力寫出共通的部分!
關於點數制度
還記得上一篇文章中,提到十分嚇人的「點數制度」嗎?那個隱藏在修業要點中,需要湊齊點數才能夠畢業的制度。
總之,以我的結果來說,我很幸運地在碩一暑假結束的時候,也就是第一年內就把需要的學術跟比賽點數集齊了。這算是速度非常快的。回顧其他同學們的收集狀況,有些人是在十月、十一月左右的時候陸陸續續地集齊,有些則是一直到碩二畢業前夕,才完成要求。雖然說,點數這種東西只有集滿、未集滿之分,速度並不要緊,但若收集的進度比他人慢,或多或少會影響到自己的心情、進而帶來壓力。
在碩二下剛開始,差不多九月的時候,系上就會要求同學們提交點數收集的證明資料。到那個時候,就能直白地看見同學間彼此的收集進度,也算挺恐怖的😱。
修課與論文提案
這樣回顧起來,我的修課紀錄幾乎都集中在碩一到碩二上這段期間。到了碩二下,更是只剩下一門「論文」課。雖然我因為有抵免的關係所以修課速度比較快,但一般同學的步調也大同小異,主要的課都在碩一修完,碩二只留下零星的課好準備論文。
說起碩二這一年,無論是誰都一樣,貫穿這一整年的主軸自然就是「論文」了。結束了一個快樂的暑假後,系上會在十月多左右進行「論文提案」。顧名思義,就是要每位學生提出自己的研究題目跟執行摘要供教授們審查。在這個活動中,參與的不僅有你的指導教授,其他系上教授也會一起參加,給你的研究題目建議。
別因為這個活動的名字就掉以輕心,以為準備個PPT講解自己的想法就好!你需要把論文的前三章(緒論、文獻探討、實驗設計)寫好並印出成冊,就像是口試的預演一樣!
文章的前三章中,我自己感覺最難寫的就是「文獻探討」部分。因為那時你的研究題目大概只有一種模糊的雛形,必須透過尋找相關的文獻、理解內容、找出共通點、比較理論間的衝突、從中獲取做實驗的靈感……等等,逐漸把還是粗胚的研究題目,揉捏成形。
因此,考慮到文章的份量還蠻多的,我會建議可能的話,從碩一暑假就開始著手想研究題目、看文獻、寫一些文章的草稿會比較輕鬆。成品論文稿看似頁數少少、薄薄的,但別忽略並不是所有努力都會反映在成品上!例如:你可能花時間看了許多文獻,但後來因為題目調整導致前功盡棄;又或者你的想法和指導教授的想法不一致,一來一回的溝通就會快速地消耗時間。
做實驗前要先準備好素材
論文提案結束之後,時間來到十一月初。接下來的任務,便是把提案中收到的意見整理好,重新整理論文架構。接著,就可以進入做實驗階段了!
首先,需要準備實驗要用到的素材。這裡的「素材」,指的是實驗中要用到的各種道具、場地、問卷等等。
依據每個人的題目不同,實驗素材的準備時間也長短不一。比較複雜的研究題目,通常相應地素材準備時間就會比較久。而至於比較簡單的研究題目嗎……,應該打從一開始指導教授就不會讓你通過XD
如今全世界的研究題目實在是太競爭了,簡單、輕鬆的題目在很久很久以前就已經被做完。要追求新穎性、獨特性的話,就只能往更加新的方向靠攏。這個道理不僅適用於學位論文,也適用於期刊、研討會。沒有「新東西」的論文,或許審稿者連看都不會想看!以互動系涉及的領域舉例,近年的新方向就是「生成式AI」。(再更早一些是區塊鏈、NFT、AR、VR等,你大概可以看出一些趨勢)
所以,無論是哪個同學,準備素材都需要花上一些時間。譬如實驗中不可或缺的「問卷」,就需要不斷地瀏覽文獻,從茫茫問卷海之中找到適合用於你的研究的問卷;而如果是自行設計問卷的話,還要通過統計去計算問卷的可信度、嚴謹性等等的,十分複雜!
做實驗中的各種意外

實驗素材準備完成,好不容易才能開始實驗。不過,要鬆一口氣還太早,因為實驗中,還有一大堆的意外可以打擊你的自信心!
首先第一個難題,就是「尋找受試者」。你需要克服的,是一般大眾聽到「參加實驗」,就會聯想到一群帶著口罩的白袍科學家,聯手把你拖上手術台、旁邊還有不明器械在閃耀詭異的激光的刻板印象。實際上,實驗的種類、內容各種各樣,像前面提到的,那是只有在醫療、化學等領域的研究中才會出現的場景。互動系所做的「人文研究」類型,內容都溫和、生活化的多,有些你甚至不會察覺到你正在參與實驗!你可能只是來和研究者聊聊天、閱讀一篇文章、看一段影片、瀏覽一下網頁、滑一下手機……等等。儘管研究內容如此地平易近人,但外界的一般大眾可不知道。所以,要邀請他們來參與實驗,溝通上就必須要考慮對方可能會有的疑慮。有時,即便用盡全力回答對方的疑惑,但對方仍會因爲不放心而臨時缺席。
尋找受試者中的另一個難題,就是受試者群體的特殊性。以我的研究舉例,我的研究需要觀察國際學生的線上學習行為,因此自然就要尋找國際學生來參與研究。縱使目標很明確,但說到底,究竟要上哪找國際學生呢?我最後的做法是到許多在台國際學生的FB社團張貼實驗訊息,請有意願的人和我聯絡。像我的例子,解法還算是相對容易的。學長姐們鎖定的某些受試者群體,接觸難度比我更高。例如,學姊的研究是聚焦在「學齡前親子的家庭教育」,所以她便實際地跑到相關人群聚集的地方,親自和他們搭話。這對於我這種I人來說,簡直就是天方夜譚。因此,在訂定研究題目的時候,教授們通常都會提醒我們要考慮自身的個性、能耐、受試者的尋找難度,免得最後自己給自己製造障礙。
第二個要面對的難題,是實驗中會發生的各種「意外」。坦白說,這些意外發生的機率真的很高,並且都不是自己能夠掌控的。最常見的就譬如:研究報酬太低找不到受試者、受試者沒有按照要求完成任務、爽約……等;另外還有實驗結果與當初預想的不符,需要重新再做一次實驗。
😮
以前,我很好奇學長姐們理論上應該沒什麼課,為什麼看起來總是很忙、不見人影?實際經歷後才知道,意外是真的很多ヽ(´o`;
超級大難關:統計
實驗的結果與預期的相不相符,得交由「統計」來回答。這裏的「統計」是一種統稱,每個人的實驗設計不同,使用的統計方法也會不同。
「統計」背後的數學,是互動系這類設計背景、圖像化思考的學生很容易搞不懂的科目(包括我也在內)。總之,我盡全力能做到的,也就只有跟著範例依樣畫葫蘆,把需要的統計結果在軟體中給「點」出來。至於解釋那背後的數學邏輯、原理,我做不到🙂↔️
就算論文前頭的文獻探討、實驗設計寫得再快,遇到報告結果的統計章節,大家的書寫速度也會斷崖式地下降。我同學還跑去買一本叫做「傻瓜也會跑統計的書」,沒錯,我就是那個統計傻瓜🥹因為實在超出我的理解範圍太多,這一段我也沒什麼能寫。
寫寫寫寫寫論文

很令人意外吧!人們眼中認為該是主角的「論文」,竟然在這麼後頭才提到。實際上準確地來說,論文就像是一種「觀察心得紀錄」,你只是把你觀測到的結果,如實地寫上去而已。它是最後的外包裝,而真正需要花時間產出的「內容」,在於瀏覽文獻、設計實驗、執行實驗、計算統計。
寫論文似乎有一種魔咒,無論準備得再充分,最後都會落得在口試前一個月瘋狂趕稿的結局(我就是這樣)。我很想當那個悠悠哉哉地把論文寫完的人,但最後證明,我也是那個在死線前把鍵盤敲到冒煙的凡人。
口試
關於口試,我想我應該不用再寫太多,網路上都查得到相關的流程、內容,哪個研究所都是大同小異。基本上,口試就是一種「你自己和指導教授敲定的最終審查」,邀請指導教授、校外委員一起來審查你的論文。至於口試好不好通過、口試委員會不會很嚴格,我只能說,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就能相對降低到時候被質疑的風險。
許多人會把口試當作是論文生產的終點站,這樣說對也不對。對,是因為這是生產一篇論文的旅途中,最後的大事件;不對,是因為並不是口試通過一切就結束了。你還要根據口試委員們提的意見,修改論文。通常如果前面的所有步驟都有乖乖做、不自作聰明的話,應該是不會有什麼致命性的問題需要修正。有時,口試委員們回饋的,也包含文章的整體閱讀流暢度、措辭、寫作順序等。
把這些內容都修改完以後,這本論文才算是真正的完成。研究生旅途,也才真正地停靠終點站。
行事曆
這兩篇文章加起來超過八千多字,相信大家一定會被搞得暈頭轉向,不太清楚事件的發生順序。所以,以下是整理好的時間線跟重要事件。友情提醒:別忘記在準備這些大事件的同時,你還要修課、搞定課堂中的作業、準備比賽用的作品……等等喔!
碩一
- 九月至隔年六月:探索研究題目、參加比賽、收集畢業點數
- 七月至八月:心有餘力的話參加一下研討會、準備論文提案
碩二
- 十月:論文提案
- 十一月至隔年六月:準備實驗素材、做實驗
- 六月至七月:口試
- 七月底前:繳交定稿版論文
歸根究底,所謂的研究題目就是…
看到這裡你應該明白,寫一篇論文不說辛苦程度,至少要經歷的步驟就有好多好多。所以總的來說,我會認為所謂的研究題目,應該是「無論經歷再多挫折,你都願意維持熱誠、繼續將它做下去直至完成」的題目。
正因為過程中的意外、挫折幾乎是注定的,所以你必須要對題目有一定的熱誠、喜歡,程度足以讓你撐過去直到把文章寫完。超級喜歡、喜歡得愛不釋手的題目萬裡挑一,對於像我們這樣的一般人來說,不說有多麽地喜歡,至少不要對題目連一點興趣都沒有、感覺可有可無就很棒了。
和國際學生間的互動

因為研究的關係,所以我認識了許多國際學生,也比一般的日間部同學來說,和他們有著更深入的交流。以往談到「讀研究所」,大家想像到的,或許只有台灣的本地學生。然而如今,來到台灣讀書的國際學生也越來越多了。不同於歐美大學裡的國際學生刻板印象,台灣的國際學生多來自越南、印尼、泰國、印度等東南亞國家。
正是因為有了和他們交流的機會,我才意識到,僅僅是身份上的不同,名稱一樣的求學生活,竟然會如此不同。當本地學生憂慮著課業困難時,他們首先要考慮的是適應語言、環境的轉變;當本地學生忙著做實驗時,他們該做的實驗一樣得做,但同時還必須打工來籌措相關開銷。總之,本地學生有本地學生的困難,而他們也有屬於他們的煩惱。每個人都是為了畢業而奮鬥,這些磨難,無法單純地相比較。
縱使因為生活步調、班別不同,使得本地學生和國際學生難以有聚在一起交談的機會,就算有,話也很難說到一塊去。但我仍會鼓勵未來去到互動所的學生,多和他們說說話。這並非是出自刻意,而是單純地就人際關係來說,多交幾個朋友總不是壞事。當我過去曾為了研究題目而獨自苦惱著的時候,就是透過和學長姐、同學間討論,壓力便消散了許多。如果你是隻身一人來到異國求學的學生,你肯定也會希望有人能夠開啟話題,讓你融入當地的社交圈。
(順帶一提,我的泰文有驚艷到泰國的國際學生!她說我發音很清楚,讓她嚇到了😆)
實習
![以「設計」改善台灣的公共服務:2025台灣設計研究院寒假實習經驗分享 [公共服務組]](https://hsiehchengyi.com/wp-content/uploads/2025/02/0fb8d4b7-8eb5-43a5-852d-2b15ba4ee7cc.jpg)
在碩二寒假的時候,我到設研院去為期一個月的實習。在那結束以後,我也有積極地尋找學期中的實習,但或許是運氣不佳、實力不夠,最終我沒有找到。
現在回頭想想,「沒有找到實習」可能也是一種好的結果。儘管當初我已經評估過自己的論文、實驗進度還行,才放心的去找實習,但我沒料到的是,後續實驗中有那麼多意料之外、不如意的事情發生。幸虧那時沒有因為實習佔用掉大量的時間,我才能緊急把實驗導回正軌。
對於即將投入職場的碩士生來說,想通過實習提前適應職場環境是可以理解的。不過,在追求實習經驗之前,首先還是得意識到自己目前的身份仍是「研究生」。做好研究、寫好論文才是優先級最高的項目。每位研究生的指導教授風格都不同、論文的進度、畢業點數的收集進度也不同,對於實習,只能說「有會更好,但沒有也不會怎麼樣。畢竟時間就是喬不攏」。
最後

我們正生活在一個史無前例快速變化的世界之中。生成式AI的高速發展,帶來了許多的機會,同時,舊有規則的崩解則令人不安。儘管如此,但正是不斷迭代的「變化」,給予了UI/UX、互動領域生機。以前,人們主要的互動介面存在於實體的機械上;現在的人們,更多時候互動的對象是虛擬、數位的介面;至於未來會如何變化,則難以預知。
在互動所,每個人都是懷著不同的背景來到這裡。但有趣的是,畢業之後,面對的卻是同樣的難題——這個變化永不停止的世界。這兩年間,學到的內容相比於接下來的漫漫長日來說,相對有限。但無論如何,這都會是人生中的一次「起點」——使我們收穫某些以往未曾知道的知識、認清距離目標尚餘的不足。
不斷地適應與改變,是這個世界的生態。而身處其中的我們,也必須這麼做。

RECOMMEND
-
在北科大互動所讀碩士:我的親身經驗與收穫(第二年)
日子過的真快。轉眼間,該是時候將尚未完成的這一系列文章,添上最後的一筆了。 👉老樣子,在文章開始前,需要註明本篇文章僅是…
Aug 18, 2025 -
24。追尋的答案。
就連動筆寫下這篇文章的這一刻,我仍然對於兩年研究生涯已結束的事實感到恍惚。碩一下那時參加放視大賞、金犢獎、研討會等等的記…
Aug 05, 2025 -
以「設計」改善台灣的公共服務:2025台灣設計研究院寒假實習經驗分享 [公共服務組]
每天早上上班都要看一次的設研院服務台門口。 懷著對設計研究院的好奇,我投下了2025寒假實習生的履歷,來到了公共服務組。…
Feb 07, 2025 -
在北科互動設計研究所讀碩士:我的親身經驗與收穫(第一年)
身為自互動系大學部畢業、未來又想從事UI/UX工作的我來說,對於「是否要讀研究所」這個問題比別人倍感迷茫。所以在本篇文章…
Aug 18, 2024 -
日檢JLPT N3~N1通過心得、選書策略與學習方法分享
隨著一月的日檢N1通過,我的日檢挑戰之旅也暫時告一段落。在準備考試的過程中,最為重要、卻也令我感到十分迷茫的部分,就是選…
Jun 11, 2024 -
對使用語言,第一次產生了實感
直到上研究所後,我才對運用「英語」有了實感。對許多人來說,包括我自己,英語有時儘是單字和文法的曖昧糾纏,「時態」、「代名…
Jan 21, 2024
如何設計iOS平台上的Widget小工具:UI/UX規範、技術要求統整
Aug 26, 2025
24。追尋的答案。
Aug 05,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