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知不覺,從我開始學習泰語到現在,已經過了兩年。這也意味著,這個系列也走過了同等漫長的時光。
當初寫這個系列的初衷,就是想仿照紀錄片的形式,記錄一個人如果從零開始學習一門新語言,究竟需要花多少時間。因此,當下這個「兩週年」的時機,自然是一個很好的回顧節點。今天這篇文章,我會藉著幾個生活化的指摽來自我評估泰語能力的進步,給讀者們一個相應的學習預期參考。
(邏輯上來說,一週年本也是個很好的回顧節點,但當時的我覺得沒有什麼顯著的進步可以和大家分享,所以就跳過了。)
字母識認

都已經學習兩年了,能夠認出所有的泰語字母本就是理所當然的事。不過,這裡還是有些心得值得提出來:
以前,我總是搞不清楚「ภ/ถ」、「ซ/ช」、「พ/ผ」、「ฟ/ฝ」這幾組長的超級像的字母。它們不僅外型相似、就連發音甚至大部分也都一樣,這成為了我在拼寫字詞時的最大阻礙。經過兩年後,我的腦袋終於能夠清楚地將它們區分開來,不僅發音不再搞混,連對應字詞該用哪個字母拼寫,基本上也能猜對。
字詞識認與閱讀
無論是拍給外國人,還是拍給本國小孩看的泰語教學影片,它們都會用low/middle/high三個類別來分類字母,因為這個類別是字母組合成詞時的變音規則依據。儘管這聽起來很重要,但那時的我覺得記住這些類別太麻煩了,所以索性直接跳過不學。
那麼在這段期間,我究竟有沒有因此在字母閱讀/發音上吃虧呢?答案是——沒有!連我自己都覺得很神奇,但一路上我真的從未因此碰壁。遇到像ธรรมดา或是น้ำตาล這種要變音的字詞,即便是第一次碰見,我一樣可以猜出正確的發音。
不過需要補充的是,這兩年來,作為「不背誦複雜文法概念」的替代方案,我採取的做法是持續不斷地累積單字。無論是背課本上的單字,還是透過看 YouTube 影片,總之就是盡可能地把各式各樣的單字塞進腦袋裡。當初我在學習日語時,也曾因類似的問題而卡關,但最後我就是用這種方式成功突圍。
回到泰文這邊,最後事情也如我所預想的那般,學習時間久了就對何時字詞要變音自然形成了一套「感覺」,不必依賴記憶規則。並且隨著練習,這個「感覺」的猜測精準度也越來越準。
至於閱讀方面,我自己目前體感只要裡頭的單字不是太難、文章長度只有一段左右,那麼慢慢讀的話還是能讀懂。然而,無圈圈文字目前仍是我的天敵。有時讀到一半,會突然懷疑起這個字是「อ」還是「ว」。
文法與句型
文法與句型是我在基礎單字都熟悉得差不多了以後,才開始煩惱的問題(差不多就是最近這幾個月)。由於我真的很討厭記憶文法規則,所以這裡沒有辦法和大家講得太詳細,不過大致上來說,在一句話裡頭,哪個詞要先說、哪個詞要放在後頭,現在我也養成了一種「感覺」,也說不上什麼原因,但就是自然地覺得「這樣說比較順」。
打字

之前,我曾和大家分享過我為了學習上的方便,把泰語盲打也順便練起來的事。不得不說,我覺得對於初學者而言,練習泰語盲打,尤其是在電腦鍵盤上盲打,是CP值超高的一件事。我在練習起來以後,無論是要把網路或書本上看到的單字輸入進翻譯軟體、問GPT問題,速度都快了許多,學習效率也跟著上漲。
至於為什麼要強調是「電腦鍵盤盲打」,是因為電腦鍵盤上沒有泰語字母標示,所以很需要記憶字母鍵位以及培養手感。相反地,手機鍵盤上因為有視覺標示,我發現如果用手機鍵盤練習,就會不自覺地依賴標示來尋找字母,失去意義。除此之外,手機鍵盤的字詞建議也會讓我誤以為學會了拼法,但當日後要寫、要在電腦上打字時,才發現其實什麼都想不起來。
儘管現在還遠沒辦法流利、咻咻咻地打字,但至少已經能做到慢慢打,且打出來的字都是正確的了。
另外,根據我打了這麼久的經驗,我發現泰語鍵盤的兩組字母(一組預設/一組要按Shift
)中,Shift那組字母除了「โ」、「ณ」、「ธ」、「ฉ」、「์」、「็」外,其他真的很少用到,還有泰語數字也是。所以,假設只記憶預設那組的鍵位,好像也沒有很難。
至於鍵位學起來後會不會又忘記,我的經驗是如果許久沒打,記憶真的會逐漸淡化,只剩下記得大概在左邊或右邊鍵盤的程度。畢竟在日常生活中,要用到泰文來打字的機會可說是幾乎沒有。所以我在這段期間,也還是有再回去練習一次盲打鞏固記憶。如果讀者們想練習盲打的話,可以使用這個免費的網路工具。
聽力
在我的自學過程中,「聽力」是我仰賴最多的學習來源,因此也是進步最多的部分。現在回顧起來才發現,我已經從一開始連聽都聽不懂,到嘗試聽一些泰文歌,再到現在慢慢地能看懂一些短片,甚至最近還開始挑戰不開字幕看劇了。
現在,泰語歌我大概能聽懂40%~60%左右的歌詞。畢竟泰語流行歌多半都是情歌,所以聽到一定的數量後,就會發現用詞普遍就是那幾個換來換去。不過換句話說,如果唱的不是情歌,那我就幾乎都聽不懂了,哈哈。
影片類的話,我平常幾乎都是看泰國youtuber介紹各處的美食、文化。這類影片除了看了可以激起食慾外,也非常適合作為聽力教材。因為就算聽不懂、看不懂字,但光看畫面就可以了解個大概,然後剩下的就用猜的。但副作用是能夠學習到的單字相當有限,不是อ่รอย就是น่ากินมาก。
口說
有看過這篇文章的讀者就知道,我因為論文實驗的關係,認識了一群從泰國來台灣短期交換的大男孩們。不光是他們,我們班上自己也有幾位泰國同學。
本來我的如意算盤,是想和他們多多練習我的泰文口說。結果誰知道,事情到最後演變成他們每次一看到我,就劈哩啪啦地對我吐一堆中文,然後問我它們的區別。有時,我都快被他們奇形怪狀的中文問題給問倒了。而且對他們來說,他們的如意算盤則是希望和我多多練習中文,最後就是雙方誰也沒有如願。
不過在臨近畢業前,我曾有一次和泰國同學聊天的機會。當時他還不知道我會說泰語,所以當我一開口秀個幾句時,他說他馬上就嚇得起雞皮疙瘩,說我怎麼可以講起來那麼像泰國人。所以,如果他的反應沒有包含安慰我的成份的話,我應該是真的在拿手的範圍內,可以做到以假亂真。
學習泰語對其他語言的影響

這是一個我自己沒什麼感覺,但當朋友們聽到我正在學習別的語言(日/泰語)時,很常問我的問題。他們很關心,學習泰語會不會讓英文發音被帶偏?關於這一點,我自己是覺得不會。在我的腦袋裡頭,「一般的英語發音」和「泰式英語發音」和「日式的英語發音」三者是分開存放的,所以不會互相影響。
那些大家時常聽到的日式、泰式英文口音,可能只會發生在對應母語者的身上。我們作為中文母語者,因為語言中沒有特意用中文發音去模擬英語的情況(像是日文中有チョコレート或泰文中有สตรอว์เบอร์รี),學習其他語言都是從零開始,所以學其他語言不容易出現口音。
不過說起學習多種語言帶來的干擾,也並非全然沒有。最明顯的一點,也是有時讓我蠻感到困擾的一點,是我的中文文法和語序每隔一陣子就會當機。在寫網站文章甚至是論文時,我總是會不小心把這幾種語言的文法搞混在一起,每次都能混出一些奇怪的花樣。混到英文時,就會下意識地在句子裡瘋狂地用逗點連接句子;混到日文時,就會寫出一大堆謙卑語氣的冗詞贅字;混到泰文時,語句就會變得很碎片、缺乏鋪陳跟連接。所以正在閱讀文章的讀者,如果我的文字讀起來有點奇怪,還請多多包涵。我已經盡力校稿了,但這種「當機」最可怕的地方,正是連自己都感受不出來。
如果實際去泰國旅遊的話?
這一題我想一定是許多人最在意的問題!學了泰語這麼久,到底是否已經厲害到可以去泰國自由行了呢?
我自己感覺,如果是像我一樣用那本超厚、涵蓋主題超廣的單字書背單字,再加上每週看幾部youtube影片的話,只要學一年左右就可以滿足旅遊用泰語口說需求了,不用到兩年這麼久。如今智慧型手機、行動網路的進步,無形中消滅了許多以往旅遊的痛點,例如迷路、尋找地標、預約飯店、搭乘交通工具……等等,使得需要開口溝通的機會大幅減少。如果你想的話,一趟旅遊完全不和當地人說話、開一次口,我都認為一樣做得到。
更何況,泰國作為觀光大國,當地人理論上應該也多少懂英語,所以就算真的凸槌也不必太緊張。就像我去日本玩一樣,本來我興致沖沖地帶著N2去日本,打算好好地秀一番,結果對方一看到我一副「觀光客樣」,馬上就慌張地拿出準備好的多語言牌子,用筆從左邊指到右邊叫我讀,接著就是點頭或搖頭示意。可以看出,對方已經對應對觀光客,練就了一套完全不開口的流程。
以上提到的「一年」,指的是在對方能聽懂、能溝通的最低標準。如果想要變得更像當地人、不露出任何破綻的話,那就需要數倍以上的時間。舉例來說,我就有看過youtuber介紹蠻多的當地老店,他們的點菜單是一張單純的白紙,要點什麼就把菜名跟數字寫上去交給店員,不像台灣店家一樣有表格可填。在這種情境下,會寫字就是必要的,再不然至少得要會唸菜名吧。這些隱藏在不起眼角落的「難關」,是我目前比較在意的地方。
稍微玄學一點的好處
這一點是或許有些人會覺得是玄學,但我真的真心這麼認為——學習泰語,會讓個性變得更chill、放鬆。
畢竟學習語言,就是學習它的單字、文法、語句,而這些元素又構成了文化與歷史,也就相當於沐浴在該語言的價值觀陶勳底下。因此時間一長,對學習者本人的個性、價值觀產生影響我認為也是可能的事。
舉例來說,我就感覺泰語中沒什麼複雜的文法、講話邏輯也比較直接,要比喻的話就像一個心裡頭沒有太多擔心事、樂觀看待一切的人;對照之下,日文中那一大堆敬語、謙卑的語氣、讀空氣文化,就會讓人連口都還沒開,就能感受到那股嚴謹、守規矩、但是帶有壓力的氛圍。~~英語的話,我對英語沒什麼感情,基本上是被逼著學起來,所以沒什麼心得。~~
瓶頸與未來

綜觀看下來,這兩年的成長真的是蠻多的。但正是因為自己懂得越來越多,所以也慢慢地能感受到以往不曾察覺的瓶頸:我發現,無論是哪種語言,相關教學內容多數都集中在初階程度,而程度越往上,內容就指數級地減少。
這樣的現象,我一點也不訝異。畢竟初階教學內容永遠是需求量最大,還又最好做的。就連在我自己的論文研究中,受訪者們也曾提到過類似的感受——自學中文容易卡在一個不上不下的程度,不知接下來該如何進步。
所以,我也開始在思考如何才能突破這個隱形的天花板。舉例來說,我曾試著在網路上找泰國小學的國文課本。雖然找到了一些,但內容程度普遍都太低所以派不上用場;我也試過在學校圖書館的書櫃深處,從僅有的五本泰語書中,挖出了一本「商業泰語大全」。但裡頭的內容太深奧了,不是現在適合我的內容(我沒有要去泰國開公司、架設太陽能板、投資能源產業!)。
至於現在,我則是在思考或許可以利用泰國那邊針對「國際漢語水平考試HSK」的單字表製作的中泰單字對照,「逆向」回去學泰文。理論上來說,這樣就可以背靠自己的母語,然後又能學習泰文,應該會很舒適。但關於這個做法的成效,我暫時沒有時間驗證。
總之,我的泰語學習之路還很漫長,連我自己也不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如果你對學習泰語有任何的心得想跟我聊,或是對於這個話題有什麼想讓我補充在文章中的地方,歡迎透過IG私訊!最後的最後,就來點播一首最近看的電影、以及帶有點對未來進步期許意味的歌——「สักวันหนึ่ง(總有一天)」!
RECOMMEND
-
自學兩年後,自我評估我的泰語能力究竟進步了多少?
不知不覺,從我開始學習泰語到現在,已經過了兩年。這也意味著,這個系列也走過了同等漫長的時光。 當初寫這個系列的初衷,就是…
2025.07.23 -
苦悶與無聊才是語言學習的常態
年初在設研院實習時,「會日文」這件事替我帶來了短暫的風光。光是能夠在會議中,無需藉助翻譯就可聽懂日方大人物們的談論內容,…
2025.07.07 -
無痛轉移英文知識,快速學會泰語的各種代名詞!
在上一篇文章中,我們認識了泰語中的人稱代名詞,不知道各位是否已經被搞得頭昏轉向了呢😵💫?不過幸運的是,剩下來的代名詞學…
2025.06.11 -
泰語中的你、我、他要怎麼說?在不同場合用法也有差!
在泰語中,「你、我、他」等人稱代名詞的用法會依據場合、說話的對象、彼此關係的親密程度而有所不同。儘管這是再簡單不過的道理…
2025.05.07 -
語言所消弭的距離
學習泰語至今,已度過兩年的時間。說實話,我自己也未曾想過僅僅是靠著一個念頭而開啟的學習旅程,能夠堅持走這麼久,還能夠持續…
2025.03.03 -
泰語的新年祝賀詞跟中文有點像,但是又不太一樣:「新正如意,新年發財」的由來
之前,當我和泰國同學聊天時,他突然問我:「台灣人在過新年的時候,是不是也會祝賀對方 "xin jia yu i, xin…
2025.01.25
24。追尋的答案。
2025.08.05
苦悶與無聊才是語言學習的常態
2025.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