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系列介紹
我的從零開始泰文學習之旅。

學習泰語至今,已度過兩年的時間。說實話,我自己也未曾想過僅僅是靠著一個念頭而開啟的學習旅程,能夠堅持走這麼久,還能夠持續地越走越遠。
對我來說,學習泰語除了獲得新的知識外,更讓我意識到習以為常的「語言」,其實是如此地神奇。看似隨機的一道道筆畫,組成了文字、構成了思想;一聲聲連續的音韻,織成了話語、形塑了情感。在我身上,語言有如一股無形的牽引力,牽引著我去認識來自不同國家的同學們。
以語言為中心擴散的機遇
去年,我和一位來自泰國的學姊成為了朋友,而我們第一次說話的契機,就是泰語。儘管我們初次相識,但當我一說出我正在學習泰語時,尷尬的氣氛便馬上活絡了起來。我們開始聊學習泰語的契機、喜歡的歌手、喜歡的電影戲劇等等。那天的最後,學姊還很熱情地邀我週末和其他朋友一起去吃泰式火鍋、泰式烤豬肉。從那時起,我們的話題便以語言為中心擴散,開始聊到工作規劃、夢想、去泰國旅遊,還有身為研究生都免不了的俗套話題——學位論文。儘管現在學姊已經畢業回國,但至今我們仍能透過限時動態,瞧見對方生活中的片段。

同樣是去年,我為了我的碩論而在語言中心當臨時志工時,認識了一群因類似新南向的交換計畫,來到台灣研修的泰國學生。在初次見面前,我打趣地想像著,他們大概做夢也想不到,竟然能夠認識會說泰語的台灣人吧。最後也果真如我所料,他們簡直驚喜地不能再驚喜了。
憑藉著這點聯繫,幾個禮拜後我便邀了他們,連同所上的泰國同學,大家一起去嘗試了那位所上同學說口味非常道地的泰國料理。那天,即使我尚未踏進店裡頭、一口料理也沒嚐,我就確信這是貨真價實的道地泰式料理。因為店裏頭的阿姨,一見到我們一大群泰國人便熱情地用一大坨泰語招呼著我們趕緊入座(阿姨一開始把我也認成泰國人了,畢竟都是亞洲面孔嘛😆)。
除此之外,我還意外地得知原來有完全不能吃辣的泰國人存在。我詢問了他無法吃辣的理由,但他告訴我他沒有任何的原因,天生就不能承受辣味。大家為了我們兩個不太能吃辣的人,貼心地點了幾道標註「一顆辣椒🌶️」的菜,其餘的菜則都是「二顆辣椒🌶️🌶️」。我曾壯起膽嘗了一口標註「二顆辣椒」的菜,哇!那真是狂灌好幾口泰奶仍久久無法退去的辣。泰國人的嗜辣程度,真無法小看。而至於那天聊天所用的語言……,那當然得是泰語囉!儘管我泰語還無法說得流利,但聽他們說話還是能大概聽懂個三五成的,所以那天還是聊得很開心。

總之,以上的種種經歷都讓我切身地感受到,「語言能拉近人與人間的無形距離」所言不假。當你說出對方的家鄉話時,無論是誰,一定都會露出驚訝的神情,就好比台灣人聽到外國人試著說中文一樣,一股親切感隨之湧上。
學習語言,不僅僅關乎於文法、詞彙、考試,更是一種深刻感受不同文化的途徑,以認識不同的價值觀、不同的處世態度。儘管在當前的AI浪潮下,有高呼著「有了AI以後就不再需要學習其他語言」的聲音存在,但我認為,那些超出文法詞彙之外的事物,是工具所無法給予的。我相信類似的論調,在Google翻譯、甚至是翻譯機出現時一定也曾有過。但時間證明,工具永遠只是工具,而無法賦予使用者魅力。
由旁觀者的角度看待中文
從我的角度而言,我能夠與外國同學交流自己學習泰語的經驗;而從他們的角度來說,他們則能與我分享學習中文的體驗。藉由聆聽他們的學習歷程,我得以跳脫母語者的視角,從旁觀者的角度看待中文這個語言。
其實,我們習以為常的文字和語言,對他們而言是龐大且難以記憶的未知圖騰。他們總不禁感嘆,我們竟然能夠像畫畫一樣,不疾不徐地寫出一長串「泡麵文字」(或許從台灣人的視角來看泰文也是相同的感受)。此外他們也難以想像,為何流傳了上千年的成語與文言文,在現代的我們仍能夠解讀並靈活運用;更遑論中文的五個聲調,這對某些語言來說是完全不存在的特性。
外國同學學習中文的動機各不相同。他們或許是為了短暫的交換生活,或許是為了旅遊、學業,甚至未來的職涯而學。然而,當我面對他們提出的各種有關中文的疑問時,我往往只能無奈地笑著回答:「有時,這只能交給時間來解決。」
RECOMMEND
不再當Figma新手:讓UI設計稿更加專業的必要細節
2025.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