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來台國際留學生而言,學習中文是適應當地生活不可或缺、卻又極度困難的挑戰。其根本原因在於,中文語言系統先天與英文等有極大的差異,導致學習者無法使用已掌握的詞彙、文法知識舉一反三,形同得從頭學起。因此,本專案以「協助來台留學生迅速掌握生活所需中文詞彙」為目標,運用文獻回顧、訪談、桌面研究等方式探尋留學生的中文學習期望與痛點,並使用互動科技開發系統化的學習教材。

友情提示:本頁面為《Zica》作品製作脈絡與成果展示,如想了解更多關於本作品的展覽與活動紀錄,請參考特別頁面

※ 專案製作期間:2024年1月~2024年6月。

製作團隊:謝承邑

指導教授:戴楠青 教授


前期研究與探索

本專案的前期研究可劃分為:(一)討論中文與其他語言系統的差異;(二)討論現行教學方法;(三)留學生的中文學習動機、期望與痛點三部分進行說明。

中文與其他語言系統的差異

中文在「字」與「詞」的表達系統上,和其他任何語言皆有極大的不同。以英文為例,英文的26個字母是語言的最小單位,其並不直接具有含義,由字母所組合而成的「詞」才是;但中文並無字母的概念,單一的「字」即為語言的最小單位,同時可表達概念、含義(例:「愛」字)。此表達系統上的差異,導致學習者難以從母語中轉移知識或獲益。

同時,數量將近五千字的日常生活用字,更是築起了極高的學習門檻。近年的研究亦表明,對於非中文母語者而言,字形與發音沒有明確聯繫、需要同時解讀字音字形字義所帶來的負擔、記憶數量龐大的同音字是學習者的主要挑戰1

現有教材對六書系統著墨少,不利長期學習成效

目前,針對非母語者的中文教材多僅介紹字詞、發音、筆畫,但鮮少於說明中文語言系統(如部首、六書法則等概念)上著墨。忽略語言系統的教學方法雖易於入門,但長期來說,由於缺乏系統性的架構,使得學習者難以有效整理已學會的知識,最終導致成效越來越不明顯。且缺乏語言架構支援的教學,無異於死記硬背。Li的研究中也提及了類似觀點,強調重點在於幫助英文或近似語系背景學習者意識到中文字形的構成系統,且呼籲使用部首、發音、意義、演變歷史來強化教學效率1

事實上,中文絕大部分字皆屬於六書規則中的「形聲」類別,以教育部所頒布之4808日常生活用字為例,「形聲」字即佔約83%2,佔比相當高。形聲字表示該字由代表聲音的「聲符」與代表意義的「義符」所組合而成。以「河」字為例,左部分的水部表示該字與「水」的概念相關,而右部分的「可」則標注了整個字的讀音。依此類推,只要認識一定數量的聲符與義符,即可大概猜出字的意義與發音。這也表示,學習形聲字才是對於學習者而言,掌握日常生活用字意義與發音的最快方式。

使用者訪談

為瞭解來台留學生的中文學習動機與經驗,本專案於2024年2月至3月間執行了使用者訪談。由於留學生多來自於越南、印尼、馬來西亞3,因此選定受訪者時優先以來自上述國家的受訪者為主。同時,受訪者的身份必須為目前正就讀學士或碩士學位者。此外,受限於訪談者語言能力,受訪者需能以英語回答訪談問題始得參與訪談。

彙整訪談結果後,本專案得到以下發現:

  1. 留學生的語言困擾多出現於日常生活中,特別是購買日用品、食物方面。相應地,克服生活上的不便成為了該族群學習中文的主要動機
  2. 母語、教育背景、英語或其他學習經驗會影響留學生的學習瓶頸及偏好風格、媒材。舉例來說,所有受訪者皆提及中文與母語發音習慣的不同導致中文發音偏差,最終影響接收者的理解
  3. 受訪者傾向將英語學習經驗、學習預期投射至中文學習上
  4. 偏好或曾使用電子媒材的學習者都使用了複數個APP進行學習,因其認為不同APP的適用場景、提供資訊不同。
  5. 即使受訪者們皆有強烈的中文學習動機,但他們也擔心未知的時間與金錢成本投入、學習成效不彰
  6. 受訪者們傾向設定學習中文的年限為畢業之前,並只要達到可與當地人簡單溝通的程度即可,並無考取中文檢定的打算。

依照本訪談的彙整結果所繪製的人物誌與使用者旅程地圖如下。使用者旅程地圖的情緒曲線清楚顯示,留學生的中文學習旅程隨著時間經過,體驗越來越差,最終停留在最低點,即發現學習進度停滯不前的階段。

依據訪談結果所繪製的人物誌
使用者旅程地圖清楚顯示,隨著時間經過,學習的滿意度愈來愈差

綜合上述發現,本專案最終聚焦於偏好電子學習媒材、且位於初期學習階段的使用者,並致力於提供高效率且成效感知顯著的中文學習方法。


設計成果

以留學生的來台旅程設計的情境式學習

App內的學習內容以情境(Scenario)為單位,並依照性質分類。所提供的情境以留學生的來台使用者旅程為依據製作,令學習者可循序漸進學習需要理解、辨認的字詞。同時,情境介紹中揭露顯示該情境發生的地理位置,使學習者可在尚未來台前,提前建立對台灣各大主要地點的空間認知,增進熟悉感。此「對於環境的熟悉感」被識別是提升情境學習成效的關鍵4,意即日後留學生實際到該環境時,於該環境中所收穫的學習成效更佳。

學習內容以「情境」為單位分類
運用情境、詞、字三層次,由上而下系統化地學習常用漢字

隨情境、練習次數變化的詞語配圖

情境內的詞語配圖揭露了欲學習字詞在該場所的實際應用範例,提供比起傳統教材更為豐富的資訊,包括空間資訊、字型、色彩等。資訊的豐富化將可協助學習者加深對該詞語的印象。除此之外,同一學習詞語對應多張配圖,使教材具高度變化與隨機性,以此避免學習者默記內容。

詞語所搭配的圖片會隨每次練習隨機變化,幫助學習者認識該詞語的各種變體

詞語連結字形解釋,強化理解與學習印象

情境內的詞語可進一步拆分為獨立的字,並連結詳盡的字形解釋。App內所提供的字形解釋,皆以解釋字形演變的重要古籍——東漢許慎所著之《說文解字》及後人之相關註釋本為依據,輔以教育部所編之《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內容而成,兼具古今用例。

同時,針對每一字,App內亦整合由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中心維運之《小學堂字形演變資料庫》,顯示從甲骨文、金文、篆文直至楷書之字形變化,可謂整合漢字各方各面古史、資料之集大成。

學習內容整合古史今文,提供學習者系統性知識

輔助教材卡以九宮格比例設計,發揮形聲字的優勢

實體教材卡片以九宮格比例設計,最大化活用構成八成以上常用字的「形聲」構字法則,提供高度的組合彈性。同時,九宮格設計亦可兼顧「象形」、「指事」等其他構字規則。

另一方面,九宮格比例與卡片背後的位置提示圖標,可明確導引不熟悉漢字的學習者,在正確的位置使用對應部件。

九宮格比例卡片設計可最組合出最多常用漢字。圖為卡片與其一同使用的遊戲板

卡片提供偏旁解說,協助學習者理解漢字構成原理

所有卡片背面皆印有該偏旁的字形解說,協助學習者在組合卡片的過程中,理解漢字的構成原理。此字形解說與App內所顯示的內容相同。

卡片提供偏旁解說,協助學習者理解漢字構成原理

APP與卡片可搭配使用,快捷查詢詳盡漢字介紹

所有卡片皆編有獨立ID及拼音,可用於App內查詢對應的漢字。除使用ID或拼音查詢漢字外,卡片亦支援NFC感應。於App內啟用NFC感應功能並靠近卡片,無須輸入ID或是拼音即可查詢漢字,提供剛剛起步、不善拼打的中文初學者極大的便利。

將卡片靠近裝置,無需打字即可快速查詢漢字


設計系統與開發

以下為本專案中實際使用的設計系統。

為提供最大化設備相容性與有效縮減開發負擔,本專案選擇以React Native進行開發。此外,在未支援NFC功能的設備上,相關的介面元素將不會顯示。


競品分析

以內容是否為檢定考試導向、有無明顯字形字義知識架構劃分市面上之競品後,其結果如下圖,顯示大多數競品性質皆集中在檢定導向低且字形字義知識架構不明顯之象限內,包括熱門語言學習App “Duolingo”亦屬於此類別。然而,本專案聚焦於提供高字形字義知識架構之內容,與市面上產品性質做出明顯區分。同時,因本專案專注於留學生實用性之語言學習需求,因此內容亦不專注於語言檢定導向。

本專案注重於提供具有系統化架構的教學內容,並協助學習者培養識別日常用字的能力

本專案的直接、間接、潛在競品性質比較如下。首先,在繁體中文支援內容方面,本專案凸顯了極大的優勢。目前競品多僅支援簡體中文,考慮繁簡字型之差異性,這使得運用此類競品之學習成效可能無法適用於台灣。詳細分析有提供繁體中文內容之競品「Hanzi Dict」與「Chineasy」,前者雖具有字型字義知識架構,但整體性質近似於字典而非互動式學習工具。同時,其在字形演變方面有所欠缺、內容未聚焦於特定族群之需求;另一方面,後者屬於潛在競品,在內容上僅有小部分重疊,不影響本專案之定位。進一步來說,本專案若可與中研院締結合作關係,提供中文古史資料並整合字形演變資料庫,將是市面上唯一具地緣及其衍生內容優勢之產品。

支援繁體中文與提供系統化漢字教學是本專案的獨家優勢

支援連動實體教材使用,是本專案相比於其他競爭者的第二項優勢。實體教材不僅提供了趣味的互動性、增進使用時的愉悅感受,更是拓展應用場景的重要契機。無論是個體學習,亦或是運用於工作坊、訓練、會議、課程皆非常適合。

整體而言,本專案透過目標客群、提供內容上的差異化,找到具發展潛力的定位。即便市場上已有眾多語言學習產品,但本專案身處地理位置所帶來的內容權威性、完整性、綜效優勢,仍不可忽略。


價值主張與商業模式規劃

來台留學生廣泛而普遍的中文學習需求是本專案的創新價值主張利基。如下圖右側的顧客檔案所示,在學習上的未知時間金錢成本、挫敗感、不知該如何學習中文是留學生目前所面臨的阻礙;另一方面,該族群的任務與渴求獲益有緊密連結:學習中文不僅僅是為了應付日常生活,更是為了在異國順利取得學術成就,更進一步則是和當地學生、環境建立情感上的聯繫、歸屬。

本專案的價值主張地圖
本專案的商業模式規劃

因此,本專案的解決方案與相連的創造獲益便依此而生:透過系統化、依使用頻率排序的教學內容,確保長期學習成效。同時應用趣味性的互動設計,降低學習的挫折感並提升快樂感。

下圖是承繼價值主張地圖所擴展繪製的商業模式畫布。如圖所示,本專案的合作夥伴擬涵蓋中央研究院、文化部、外交部、教育部等各政府機關,以獲得關鍵的中文資料庫授權與面向留學生的宣傳推廣資源。另一方面,亦可與各大專院校合作推出校園主題之教學內容。


SDGs目標

本設計項目直接地對SDGs目標中的目標4(優質教育)與目標11(永續城鄉)作出貢獻。

本設計項目直接地對SDGs目標中的目標4(優質教育)與目標11(永續城鄉)作出貢獻。具體而言,本項目回應了目標4-7,借助圍繞繁體中文展開的教學內容,提供學習者欣賞文化多樣性的優質教育;另一方面,教學內容中所使用之《說文解字》古籍與《小學堂字形演變資料庫》,更有回應目標11-4,即積極保存、應用世界文化遺產的正面影響。


參考資料

[1]  Li, M. (2020). 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Research on Chinese Character Teaching and Learning. Frontiers of Education in China, 15(1), 39-72. https://doi.org/10.1007/s11516-020-0003-y

[2]  胡雲鳳, 黃., 郭惠珍, 江佩嬬, 歐任淳. (2013). 常用形聲字聲符研究 (NSC 101-2410-H-019-028-).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3]  國家發展委員會. (2022). 大專院校境外生人數. 國家發展委員會. Retrieved Feb, 25th from https://www.ndc.gov.tw/Content_List.aspx?n=80C3A12901E1F481

[4]  Shadiev, R., Wang, X., Liu, T., & Yang, M. (2023). Improving students’ creativity in familiar versus unfamiliar mobile-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 environments. Interactive Learning Environments, 31(9), 5899-5921. https://doi.org/10.1080/10494820.2021.2023891

RECOMMEND

READ MORE

承邑的最新文章
PROMOTION

用Figma做設計從未如此輕鬆

利用Spaciiing(plugin)一鍵調整間距、畫箭頭、製作樣式文件

暸解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