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追尋的答案。


就連動筆寫下這篇文章的這一刻,我仍然對於兩年研究生涯已結束的事實感到恍惚。碩一下那時參加放視大賞、金犢獎、研討會等等的記憶,我尚且還記得清;然而在那之後發生的一切,就像是經歷了時間加速般,一眨眼就穿越到了現在。若不是腦海中還有一絲微薄的記憶當作證據,否則我也難以說服自己,一切真的真實發生過。

回顧兩年前大學畢業前夕,誠實地說,那時的我根本回答不出自己「為什麼要讀研究所?」。雖然我手中握著「UI/UX」這一線索,但它僅僅是心中一種近似第六感的直覺,談不上理性、更談不上什麼邏輯;縱覽網路上大家對於這一問題的見解,得到的,也僅有「學會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一籠統而曖昧的答覆。最終,還未替心中的困惑找到一個肯定、令我信服的答案,研究生生活便開始了。

儘管如此,但這兩年間,我從未放棄追尋答案。

我詢問了即將畢業的學長姐,他們說,他們沒感受到什麼明顯的改變;接著,我又試著從同屆同學身上找到一些蛛絲馬跡。但找著找著,我發現,相對於來互動設計系「作客」的他們而言,我似乎才該是那個替他們指明前路的引路人;更不用說是學弟妹,他們正殷切地期待著聽到我的回答。總之繞了一大圈,我還是一無所獲。

說到底,就算答案真被我給找到了,似乎也沒有任何的意義。因為那終究是他人的答案,不見得適用在我身上。所以,就結論而言,我能做的,好像也就只有在一片黑暗中,不斷地摸索、嘗試。

這一路上,我無數次地站在面臨抉擇的節點上——無論做出何種選擇,另一種選擇的結果永遠是未知的。我曾想像自己為了雙學位,或是半年的交換學生而出國留學,但這些想像,或許是不夠下定決心、或許是勇氣不足、又或者只是單純隱隱地感到「好像不太適合我」,最後,它們都隨著風兒消逝在空中。

縱使答案的輪廓未明,但有一件事我很確定——我所追尋、所嚮往的,不是那種他人輕易就可隨口答上的常規猜測,甚至有時候,那是一種連我自己都想像不出的未來。

而就結果來說,我很滿意自己在研究所階段,如願以償地通過了日檢N1;也很欣喜自己進一步磨練寫code能力,做出了一個app原型,成為我碩論的基石;對於自己能夠進入設研院實習感到幸運;也很自豪自己做出了一款如今全球有超過7千位設計師在使用的figma plugin;還有培養了新的外語能力——泰語,成為我和許多外籍生開啟話題的契機……等等等等。

這些發生的種種事蹟,有些是一開始就在計劃之中,但也有一些,是如同我先前所說,連自己都預測不到的「驚喜」。假如你問我,「這些事情對於UI/UX有什麼幫助?」,我依舊答不上來。我只知道,目前我應該還在這條大方向的航道上航行著。

關於答案,也許「摸索答案的輪廓」本身就是答案。畢竟研究所階段,大家都是自己找出了一個問題,然後再自己尋找問題的解答。沒有具體解答的不穩定狀態,相對於一直以來都是穩定、有著既定且已知解答的路線,是何等地令人不安!

有時,自己不禁會忿忿不平地抱怨著那些不認可「不穩定態」的人們。他們沒有任何的根據,僅憑著某種機運,便傲慢、肆意、目光短淺地做出評價。我很想反駁他們,但一談到這種狀態背後的風險、不確定性,卻又覺得他們會有如此反應,也是情有可原。比起未知,已知的道路縱使看似笨拙,卻也相對安全。

看著形形色色的人們進入自己的生活,然後一段時間後又再看著人們離去,他們的存在,一定程度上確立了我對於自己的想像、錨定了我在這廣大世界中,渺小的一個相對位置。

我只能一廂情願地相信,這些不斷疊加的機遇,終將成為我對於「理想」的定義。

作者介紹

UI/UX 設計師。擅長將設計思維與開發技術融合解決設計問題。 曾開發提升效率的 Figma Plugin,累積 7,000+ 使用者,並長期經營設計部落格,每月穩定吸引 1,000+ 位讀者。

LinkedIn

訂閱電子報

在信箱收到最新文章精華、摘要
    信箱
    想訂閱的主題

    承邑的UI設計懶人神器

    我開發的figma plugin,可幫你一鍵解決設計流程中的繁複操作。排間距、畫userflow、製作樣式文件,通通難不倒。

    瞭解更多

    RECOMMEND